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图 >
在红色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 | 市委政法委开展“红色故事大家讲”活动
www.bazhongpeace.gov.cn 】 【 2023-12-01 11:25:26 】 【 来源:巴中政法之声

  红色故事是革命先辈和英雄榜样用生命和鲜血书写的可歌可泣的中国故事,聆听一段红色故事就是走进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每一段红色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无穷的力量。


  截图录屏_选择区域_20231201112325.png


  为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市委政法委在开展“一月一主题”学习的基础上,努力在学习方式上创新举措,先后通过市级政法单位同堂听课、领导干部上讲台、党支部每周半天集中学习、“红色故事大家讲”方式激发政法干部学习热情。


  11月30日,市委政法委机关举行“红色故事大家讲”活动。每个支部选派一名同志讲述一个红色故事,进一步引领机关全体党员同志深刻领悟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重温红色经典、感悟红色伟力,汲取奋进力量,确保学思践悟有机统一。


  听完红色故事,与会同志纷纷表示,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树牢为民意识,立足岗位、开拓奋进,把学习成效和收获感悟体现到推动政法工作的实际行动中去。


  截图录屏_选择区域_20231201112315.png


  第一党支部党员李伟


  张琴秋明断逃亡案


  1934年的一天清晨,在红四方面军总医院保卫科里,正在审理一桩地主逃亡案。审理的逃犯叫李小婉,是王坪远近闻名的恶霸地主王笃之的老婆,前段时间听说红军要来了,村里的地主富农们吓得四处逃命,她也随夫一直逃亡在外,在红军最近的一次搜山清匪中才被捕。


  审讯中,李小婉的态度比较老实,能够坦白认罪,主动将隐藏在殷某家的布匹衣物、银圆首饰以及粮食腊肉等一一供出,央求红军给予她宽大处理。照此情形,本以为案子审理会很快结束,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因为在场人员意见不统一,发生了争论。按照党的政策,多数同志认为对李小婉应该从宽处理,给予出路。但也有人不同意,说她还将一部分金条银圆等贵重物品转移到了苦草坝张家营的亲戚家里,坦白不够彻底,要从严处理。


  由于争论不休,是非不清,无从定案。为查清事实真相,时任总医院政治部主任的张琴秋决定亲自到苦草坝张家营走一趟。从王坪总医院到苦草坝张家营,要过两道河(一条沙溪河、一条大通江河),中间要翻过一座大山(就是擂鼓城山),最后还要爬一段很长的陡坡,全程大约有60里路。由于路途遥远、时间紧迫,她宣布暂停审理,立即启程出发。


  连夜赶到张家营后,张琴秋坚持多方求证,先后向李小婉的亲戚和村民调查核实情况。村民们都说没看到李小婉来过村子,李小婉的亲戚说:“女娃子最近都没回过,我们也不晓得她在哪里,前段时间她男人倒是回来过一次,听他说他们要出趟远门,临走的时候还留下了一些金条银圆,叫我保管好,说他们回来后就来取。”


  调查清楚情况后,张琴秋没有歇息半刻,又马不停蹄地往回赶。回到总医院已是第二天中午,张琴秋立刻将调查情况公布于众:所谓“转移金条银圆”一事,是王笃之干的,与李小婉无关,是一些与她有私仇旧恨的人,想借刀杀人,故意栽赃诬陷她。张琴秋说:“共产党办事要实事求是,公正无私,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信任。”


  由于弄清了事实真相,案子很快就定了下来,最终李小婉也获得了释放。


  在革命战争年代,张琴秋等老一辈革命先烈在处理一桩桩小事、一个个具体案件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坚守公平正义,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在当代中国,政法机关的每一名共产党员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截图录屏_选择区域_20231201112306.png


  第二党支部党员石芳


  刘伯坚的红色家书


  1935年3月,在一次突围战中,刘伯坚左腿中弹负伤,不幸被捕。从被捕到牺牲,他一共被关押了18天。在狱中,他连续写了四封家书,叮嘱妻儿要继承他的革命事业。


  第一封信是1935年3月初刚入狱时写下的,附有绝命词及给孩子们的遗嘱。很遗憾!这封信没有被保留下来。


  3月16日,刘伯坚再次写信给兄嫂,信中这样写到:


  “凤笙大嫂并转五六诸兄嫂:本月初在唐村寄给你们的信、绝命词,以及给虎、豹、熊三个儿子的遗嘱,不知是否已经收到?我准备牺牲了,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任之而已......


  你们接到我的信后,必然要想方设法托人来营救我。这对于我,都不需要了。再说,我为救中国而犯危险,任何的营救都只会给我增加无限的侮辱,让我丧失革命者的人格。


  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三个幼儿的养育都要累着诸位兄嫂......为了中国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诸位兄嫂明达,应当能理解这一点,不致于说我这一生穷苦,是没有用处.......”。


  这是刘伯坚在狱中写下的第二封家书,此时的他早已看淡生死。四天以后,他担心第二封信会丢失,故又写了一封几乎同样的信,嘱咐他的三个儿子继续他的革命事业。


  3月20日,刘伯坚就义前夕的最后一封信,是写给爱人王叔振的:


  “叔振同志:我的绝命书及遗嘱你必能见着,我直寄陕西凤笙及五六诸位兄嫂。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个孩子长大成人,继续我的光荣革命事业。我葬在大庾梅关附近,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了,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的革命敬礼。”


  3月21日,刘伯坚慷慨就义,年仅40岁。虽然刘伯坚牺牲了,但这些纵横凛然、撇捺铿锵的红色家书,激起的是“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革命星火,激励着千千万万个后来者,为革命事业前赴后继。


  截图录屏_选择区域_20231201112258.png


  第三党支部党员张远忠


  将军“无颜”归故乡


  傅崇碧,1916年出生于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溪嘴村,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共青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


  1932年冬,红军入川,为迅速扩大队伍,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傅钟找到时任通江县委书记傅崇碧,要他想办法搞好"扩红"工作,动员群众参军。傅崇碧是穷苦人家出身,对百姓的生活十分了解。他说:“如今,反动军阀和地主恶霸想赶走红军,好继续欺压我们,我们坚决不答应。只有参加红军,建立起新中国,我们才能翻身作主人。”群众听了他的宣传纷纷报名参军,父送子,妻送夫。一个老农将三个儿子全部送来参军,傅崇碧劝他留一个儿子在身边养老,老人摇头说,“我身体好,能照顾好自己。只有赶走白军,大家才有好日子过!”


  他的表弟想参加红军,姑妈很犹豫,流着泪对傅崇碧说:“我晓得红军好,可我家只有一根独苗……”傅崇碧拍着胸脯保证:“姑妈你放心,我会照顾好表弟,等打完仗,我亲自送表弟回家。”最后,姑妈还是把她儿子交给了傅崇碧。


  傅崇碧任通江县委书记期间,先后有3万多人参加红军。随后,他带着部队撤离川陕苏区,参加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建国后傅崇碧被任命为63军军长,他想等手里工作忙完,就安排战士们回老家探亲。可是,朝鲜战争爆发,63军奉命入朝。


  动员大会上,傅崇碧说:“等战胜美帝国主义,从朝鲜回来,大家就回家与亲人团聚。”


  1951年5月,联合国军将所有火力对准志愿军后勤补给中枢铁原。铁原一旦落入敌手,我军将损失惨重。总司令彭德怀5月27日电令傅崇碧:63军要不惜一切代价在铁原坚守15天。


  为了阻挡美军装甲部队,63军把铁原分成200多个阻击阵地。美军要通过这些地方,就要一个个拔钉子般把这些阵地全部拿下。战斗十分惨烈,团打散了就缩编为营,营消耗了就缩编成连,机关后勤人员都被编到了连队……63军在铁原坚持了整整13天,傅崇碧亲自参战,重伤后送到医院抢救4天才醒过来。部队伤亡超过1.2万人,从老家通江带出来的战友,全部壮烈牺牲。


  60年代,傅崇碧到重庆出差,成都军区老战友邀请他回通江看看。消息传回,通江老乡们星夜兼程,打着火把赶往县城。一别28年,音书断绝,生死两茫,他们急于打听亲人的消息。傅崇碧听说后潸然泪下。他无比愧疚,朝着家乡的方向深深地三鞠躬,连夜回到了北京。


  从此,傅崇碧再也没有透露过回通江的想法。有一次,成都的老战友到北京开会,谈起家乡的时候,他伤感地说:“当年,许多人都是我亲自送上前线的。他们为了革命的胜利,告别父母,离别家乡,从此一去不还,永远长眠在他乡。而我却还活着,我该如何面对那千千万万死去战友的亲人?我甚至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痛苦!”


  2003年,弥留之际,傅崇碧将军拿出一生的积蓄捐献给老家的希望小学,以此来弥补他这一生最大的遗憾。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傅崇碧将军身经百战、舍生忘死,功绩彪炳史册,精神永垂不朽,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家国情怀和忠诚本色。


  截图录屏_选择区域_20231201112249.png


  第四党支部党员李玉兰


  陈松庭雪夜挡风雪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决定挺进川北。17日上午,先遣队冒着风雪,一头扎进荒无人烟的大巴山。战士陈松庭走在队伍中间,看谁有困难,他就上前搀一下,顺势拿过枪来帮忙背,一会儿他就背了四支枪。战友们不干了,他说:“我年轻,几支枪不重。”


  傍晚,队伍行进到半山腰,在一块岩石下宿营。陈松庭不顾劳累,忙着砍树搭建掩体。爬了一天山路,又累又饿,战士们匆匆吃过干粮,铺开稻草就睡下了。陈松庭和炊事班战士在岩洞外生起一堆火,靠着树歇下来。这时他听见小战士向明阳不时发出压抑的呻吟。陈松庭来到向明阳身边问。怎么了?,“脚有点疼。”“我看看。”陈松庭抱过他的脚,脱掉冰湿的布鞋,解开裹脚布,见他右脚脚板、脚趾头和脚后跟磨烂了,露出鲜红的嫩肉。陈松庭连忙找来放了盐巴的热水,清理向明阳脚上的伤口。18日凌晨,部队继续向山顶攀登,大家一鼓作气,在18日天黑前登上了山顶。宿营地选在山顶背风面,陈松庭到处拾柴火,帮炊事班生火做饭。他又和战士们砍竹子,搭建三角草棚抵御风雪。清完地上的积雪,铺上稻草,战士们倒地就睡,但都不愿贪图温暖睡中间,最后决定小战士睡中间。陈松庭主动选了草棚门口的位置,班长不同意,他说:“我年轻,身体好,这点冷不算什么。”大家相互依偎着,很快沉沉睡去。深夜,山顶风雪更猛,不知什么时候,火堆熄灭了。陈松庭被冻醒,见草棚被寒风撕开一个大口子,大雪随着冷风往里灌。他刚探出头,发现远处似乎有闪烁的火光,陈松庭便坐到破洞前,用身体挡住狂涌而进的风雪。清晨,太阳出来了,照着皑皑白雪,大巴山上泛着银光。陈松庭往常起得比谁都早,今天却还在熟睡。向明阳起来,轻轻把棉衣盖在他身上,生怕惊醒了他。等大家收拾好行装,向明阳喊他:“哥,起来啦!”他没有应声。班长又喊:“陈松庭,该走啦!”仍然没有应答。


  班长心知不妙,扑向陈松庭,不停叫喊,使劲摇晃。可是,陈松庭已经冻僵了,再也没能醒过来。草棚里一片抽泣声……


  陈松庭虽然牺牲了,但他的革命精神永远留在了大巴山上。正是因为无数个陈松庭红军战士这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红四方面军才能以超常的毅力,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取得军事斗争的伟大胜利。


编辑:余雪连
中共巴中市委政法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