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诈骗手段层出不穷
让人防不胜防
为了守护大家的财产安全
今天就通过一些近期发生的案例
识破常见的诈骗套路
提升反诈能力!
学生群体反诈预警
真实案例:
案例一:5月3日16时许,巴州区居民小彭在家中使用父亲的手机游玩“某崽”游戏时,结识一名游戏好友。对方以“赠送游戏皮肤”为诱饵,引导他下载安装名为“某脉”的社交类APP。通过该平台聊天时,对方谎称小彭“因违规领取福利已触发司法程序,需缴纳20万元违约金”,并利用未成年人易恐慌的心理,要求其拍摄父亲的身份证、银行卡照片。随后,骗子继续引导小彭将手机收到的银行验证码转发至指定账号。当日晚间,其父亲查看银行卡流水时发现异常,1.9万余元存款已被转走,遂报警求助。
案例二:5月3日18时许,小刘在家中使用奶奶的手机玩“某某派对”时,结识一名自称“某公安局民警”的游戏好友。对方以“未成年人非法游戏将被刑事拘留”为由实施恐吓,要求小刘“配合调查以洗脱嫌疑”。在骗子引导下,小刘先在某手添加其为好友,随后按要求下载“某某会议”APP并开启屏幕共享功能。首次操作因奶奶临时拿回手机而中断,但骗子并未放弃。次日9时,小刘继续用其奶奶的手机玩游戏时,对方再次通过某手联系她,并让其按照之前的操作共享屏幕,随后让她将手机收到的验证码告诉对方,操作完后对方让小刘删除验证码短信避免被其家人知晓。后其奶奶查看手机发现银行账户出现异常扣款,经核对流水发现骗子通过数字人民币及自动充值渠道产生4笔消费,累计损失3900余元。
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特点
心智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易被骗子的花言巧语诱惑,且因害怕被家长责备而不敢告知家长,导致被骗金额增加。
2.家长监管不力
部分家长对孩子上网行为关注不够,未妥善保管手机、身份证、银行卡及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也未对孩子进行充分的防诈骗教育。
3.平台审核漏洞
部分游戏平台的未成年人审核机制存在缺陷,某游戏平台注册时只需输入身份证号等信息,未进行人脸识别等复合验证,导致孩子可轻易用他人身份信息注册登录。
反诈攻略:
家长注意:家长应设置支付密码二次验证,关闭小额免密支付;定期查看消费记录,对游戏、直播类扣款保持高度警惕;教育孩子不向陌生人透露家庭信息,遇可疑情况立即告知家长。
孩子牢记:所有“免费福利”要转账或扫码的都是诈骗;不点陌生链接、不扫不明二维码、不共享屏幕。
冒充客服
警惕关闭自动扣费话术
真实案例:
2025年5月5日,巴州区居民鲜某某接到一通自称是某音客服的电话,对方声称其在平台上订阅了自动扣费业务。随后,鲜某某在对方的诱导下登录QQ,并下载安装对方提供的APP。按照对方指引,鲜某某开启了该APP的屏幕共享功能,并在对方的逐步诱导下进行了人脸认证和免密支付等敏感操作。不久后,鲜某某接到银行的预警电话,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诈骗,共计被骗35万元。
套路还原:
1.精准信息诱骗
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受害人姓名、订单信息等,冒充平台客服致电,以“自动续费”“账户异常”制造恐慌。
2.屏幕共享获取信息
诱导下载伪装成“会议软件”的APP,通过屏幕共享实时监控受害人手机操作。
3.资金转移完成诈骗
以“关闭免密支付”“验证账户安全”为由,引导受害人输入银行卡密码、验证码,或直接远程操作转账。
反诈攻略:
1.涉及账户操作务必通过官方渠道下载的APP与客服核实。
2.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开启预警功能,及时拦截可疑软件下载请求。
“约炮”诈骗
社交平台引流型诈骗全揭秘
真实案例:
案例一:5月4日,余某某在家中刷某博时,点击“交友软件”链接并下载注册,按平台提示充值5000元试图获取联系方式,却始终无法联系对方且无法提现,至此发现被骗。
案例二:5月4日,徐某刷某音通过评论区链接下载某“交友APP”,在使用过程中,对方以“抢单获取对象接待码”“操作失误需校正”等理由,诱导其扫描支付码并向指定银行账户转账。徐某当日通过支付宝向收款码支付1200余元,又通过银行卡转账3.1万余元,累计损失3.2万余元。
套路还原:
1.发布虚假信息
骗子通过短视频平台、交友软件等发布虚假广告,等待愿者上钩。
2.诱导下载诈骗APP
以免费“招嫖”“约炮”“交友”等为诱饵,引诱受害人点击链接或下载诈骗APP,进一步实施诈骗。
3.连环诱导付费
骗子以“充值”“解锁”“抢单”“刷单”“完成任务”等名义要求转账,并利用受害人猎奇心理诱使其加大金钱投入。
民警提醒:
1.网络招嫖本就是违法行为,切勿参与,文明上网。
2.自洁自律自爱,不要浏览色情网站,不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要下载手机应用市场未上架的APP。
3.若已经上当受骗,请保留好证据,及时拨打110/96110报警,或前往当地派出所报警。
跨境电商诈骗
创业幌子下的连环诈骗陷阱
真实案例:
2025年4月1日,吴某某在家中刷短视频时,看到一则“开跨国网店轻松赚钱”的广告,随后下载了名为“E***”的APP。在APP内“运营老师”的引导下,她点击对方发送的链接,进入一个伪装成正规购物平台的虚假网站,并注册了所谓的“跨境网店”。此后,“运营老师”以“预存进货资金”“支付商品货款”等理由,通过微信向吴某某发送付款链接,诱导其通过微信转账、扫描二维码等方式多次支付“进货费用”。从4月1日至28日,吴某某累计按要求完成多笔转账。当她尝试将网店“账户余额”提现时,对方以“需缴纳店铺保证金”“账户未激活”等借口拒绝提现,吴某某这才意识到受骗,共计损失8600元。
套路还原:
1.营销设陷
骗子在社交平台大量发布含有“0元开网店”“零基础”“无需囤货”等关键词的营销信息,展示电商的盈利潜力和成功案例,以此引诱有投资或创业欲望的受害人。
2.运营指导
骗子会以“运营指导”的身份添加受害人,向受害人介绍详细的运营流程,要求下载指定软件,通过软件完成接单、采购、发货、提现等流程;甚至声称平台以美元结算,以此增强受害人对“跨境电商平台”的信任。
3.提现失败
当受害人投入资金越来越多,系统账户也不断升值,想要提现时,就会遇到“账户异常”“系统维护”“操作失误”等理由导致的账户冻结、提现失败。若想解决问题,就要不断缴纳解冻金、手续费等。直到受害人察觉自己被骗。
民警提醒:
1.警惕“低投入高回报”广告
对短视频、网页弹出的“跨境电商创业”“免费指导开店”等广告保持警惕,切勿轻信“零门槛月入数万”等夸大宣传,此类信息多为诈骗分子引流陷阱。
2.核实平台正规性
务必通过官方渠道(如知名电商平台官网、正规企业认证APP)咨询跨境电商业务,对陌生人提供的链接、非官方APP需反复验证资质,避免进入虚假伪装的钓鱼网站。
3.拒绝“先交钱后办事”套路
任何以“进货充值”“激活账户”“缴纳保证金”等名义要求提前转账、付款的行为,均属诈骗!正规电商平台不会在店铺未盈利前强制要求商户预存资金或缴纳高额费用。
4.保护资金与信息安全
切勿向陌生个人或非官方账户转账,不轻易泄露银行卡信息、验证码等,发现“账户无法提现”“需额外缴费”等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操作并核对资金流向。
5.及时止损报警
如遇类似骗局,务必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广告链接等证据,第一时间拨打110/96110或前往派出所报案,避免因“怕麻烦”延误追损时机。
谨记
网络诈骗满天飞
提高防范是关键
任你骗术怎么变
我不转钱应万变
如遇诈骗不要惊慌
务必保留证据
第一时间向公安报案
报警电话110
反诈专线9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