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长安要闻 >
扎根红色沃土绘就平安“枫”景
www.bazhongpeace.gov.cn 】 【 2024-10-30 09:12:07 】 【 来源:巴中日报

  巴中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翻秦岭、越巴山,转战3000余里来到通江后,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孕育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16字红军训词为内核的川陕苏区精神。这里传颂着无数的英雄故事,红色记忆最尤为浓重。近年来,巴中立足红色资源优势,继承和弘扬红军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守护好辖区群众幸福美好生活,红色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沙溪派出所


  宁可自己多流汗也要让群众少流血


截图录屏_选择区域_20241030090937.png


  沙溪派出所民警提醒辖区群众注意骑行安全


  10月15日,是通江县沙溪镇赶集日。天不亮,养殖户李尚武就从自家鱼塘里打捞了一百多斤鱼准备运到集市销售。早上6点,当他开车经过王坪三岔路口交通劝导站时,沙溪派出所民警杨东川也已到岗开始一天的工作。


  李尚武每次赶集经过这里时,都能看到辖区派出所民警执勤的身影。见天还没有亮,就有民警站在这里提醒过往驾乘人员注意交通安全,李尚武内心非常敬佩,当即掏出手机拍了一段视频发到朋友圈。


  “现在村民都喜欢赶早集,我们也就根据实际上‘早班’。”杨东川说,随着辖区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大多数村民都购买了两轮车、三轮车代步,但部分群众骑车出行安全意识不是很高,加之这里又是通往王坪景区的主干道,遇到重要时间节点,车流量和人流量叠加,交通压力剧增。


  杨东川介绍,3年前,辖区村民王某在该路段驾驶摩托车时,就因安全意识不强和操作不当与迎面驶来的货车相撞,身受重伤。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内,该路段先后发生3起交通事故,均与当事人安全意识不强、操作不规范有关。


  针对这一现象,沙溪派出所克服警力紧张等困难,作出在辖区重要路段设置交通劝导站,由民警定点开展劝导工作的决定。“我们先后在王坪三岔路口、团鱼坝村村委会等5个重要路段设立交通劝导站,每逢赶集日或重要时间节点,就安排民警在各个劝导站开展文明交通劝导工作。”杨东川说,自从劝导站设置以后,辖区交通事故明显减少,仅以王坪三岔路口为例,近三年来,未发生一起交通事故。


  “当年为了给老百姓打天下,有两万五千多名红军烈士长眠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如今,我们所13名民辅警为了辖区安宁,必将尽心尽力守护在这里。”沙溪派出所所长罗恩儒说,大家长期受红色文化熏陶,心里早就种下了一颗红色种子,只要能让群众少流血,大家宁可多流汗。


  爱民调解室宁


  可自己多跑路也要让群众少烦恼


截图录屏_选择区域_20241030090927.png


  登科派出所民警指导居民使用灭火器


  近日,在恩阳古镇正街,因居民李某在店铺前安装的监控将邻居吴某的生产经营情况拍摄了进去,引发双方产生矛盾,多次发生争执。古镇爱民调解室民警获悉后,便联系社区干部和网格员等力量共同调解。最终,李某调整摄像头的角度,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


  这仅是爱民调解室探索“三级调解”模式的一个缩影。受到当年红军“共产党热爱人民”石刻标语的启发,登科派出所在警务室设置了“爱民调解室”,围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工作目标,本着“就地化解、不出古镇”的原则,充分吸纳辖区基层干部、网格员、退休法官、律师、老党员、法律工作者、乡贤以及辖区职能部门,在不断探索下推出“三级调解”工作模式,有力化解老百姓家门口的矛盾纠纷。据统计,30余年来,古镇未发生过重大刑事案件和较大以上火灾事故,恩阳公安的社会化评价连续八年走在全省前列。


  据登科派出所所长朱家民介绍,受红色文化熏陶,警务室以民意为导向,在从传统警务模式走向新型警务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总结出了“背包警务”、法治宣讲、三级联动警务模式等经验做法。


  在古镇景区内,采用“守护+服务”的工作模式,在守护明清时代古建筑的同时,重点守护古镇的红色古迹,并为古镇居民和游客提供服务。城区就是景区,景区就在城区。近年来,随着恩阳区文旅融合发展步伐加快,登科派出所将警务室设在景区,“景中有警”已成为一道靓丽风景。


  在红军经理处旧址,民警借游客参观反映当年老百姓为红军送物资场景的雕塑作品、公粮条例、红军支援表时机,通过典型案例开展反诈宣传。“红军当年设置经理处是为了算好每一笔账,而今天的人民警察,同样在不断努力,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朱家民说。


  在爱民调解室不远处,“拥护红军”的石刻标语生动体现了当年红军在恩阳时的军民鱼水深情。也正是恩阳公安民警传承红军精神、坚守为民初心,才有了今天“警爱民民拥警,警民团结‘一家亲’”的幸福画卷。哪家有什么困难,老百姓总会第一时间向民警倾诉;逢年过节,热心群众时常为值守民辅警送去新鲜蔬菜;“背包警务下乡”,一定要让民辅警们吃完饭才走……在群众眼里,派出所民警就是穿着警服的乡里乡亲。


  沙溪人民法庭


  让红色法治之花在大山深处绽放


截图录屏_选择区域_20241030090915.png


  沙溪法庭“法庭开放日”活动现场


  9月15日,通江县沙溪人民法庭迎来当地学校新学期开学后的第一个“法庭开放日”活动。来自沙溪小学的200多名学生走进沙溪法庭,参观“红云崖”法治文化广场,感受红色文化传承;聆听法庭负责人黄为讲述校园霸凌典型案例等,在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将法治意识根植于心。


  近年来,沙溪法庭依托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积极传承红色司法文化,发挥人民法庭前沿阵地作用,实现了立案“不打烊”、矛盾“线上调”、审理“云端见”、执行“不掉线”,让红色法治之花在大山深处绽放。


  在沙溪法庭二楼,新建成的“川陕省苏维埃革命法庭展馆”,再现革命时期法治实践的生动画面,现已成为热门“法治打卡地”。受红色文化熏陶,沙溪法庭将阵地前移,在辖区建制村设立驻村法官工作室,定期开展法律咨询、指导调解、巡回审理等工作,将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同时,设立四川省首个基层法庭“24小时自助法院”,建立“云上法庭”,当事人可通过微信“一键出庭”,减轻诉累。


  沙溪法庭坚持“巡回办案、着重调解、服务群众”的苏区办案方式,主动融入辖区基层治理体系。活用“网格员”解邻里冲突,吸纳辖区826名网格员为编外“调解员”,建立“法官+网格员”递进解纷机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0余起;依托“云视讯”网络终端建成解纷联动中心,通过“一屏一线”把法庭“搬”到群众家门口,线上指导调解矛盾纠纷300余次;巧用“中间人”化类案纠纷,注重发挥红色文化成风化人、凝聚人心的作用,在革命法庭展馆建立民商事案件调解区,把调解工作转移到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组建以辖区红军后代为成员的红色调解队伍,通过教育感化实质化解矛盾纠纷51起;探索“人大代表+调解员”工作机制,在法庭设立人大代表联络点,邀请15名人大代表驻站履职,联合调解矛盾纠纷68起。


  沙溪法庭始终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积极探索执行工作新模式,努力让“法律白条”变成“真金白银”。执行督促前置化,探索人民法庭直接参与执行,在立案阶段发送《财产保全告知书》189份。在案件判决或调解后,紧密衔接判后答疑与执前督促,发送《拒不履行法定义务风险告知书》《督促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义务告知书》138份,成功督促当事人自动履行85件,主动履行案款381.67万元,进入执行程序案件同比减少30%。执行联动警务化,设置“执行110联动中心”,与全国法院执行指挥中心系统“四级联网”,实施“24小时”警务快速核查处置模式,推行“法庭+派出所”联合执行,共协助出动警力113人次,全天候执行兑现271.6万元。


编辑:余雪连
中共巴中市委政法委员会